AES(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)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对称加密算法,旨在替代老旧的DES算法。它在1997年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(NIST)发起一个公开竞赛,目的是找到一种新的加密标准来取代DES,并于2001年正式选定Rijndael算法作为AES的实现。AES旨在提供比DES更强的安全性,同时在各种硬件和软件中都能高效运行,包括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。
AES算法的核心特点:
- 对称密钥加密:AES是一种对称密钥加密算法,意味着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。它是一种分组加密机制,能够高效处理大量数据。
- 密钥长度:AES支持三种密钥长度:128、192和256位。不同的密钥长度提供了不同级别的安全性,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密钥长度。
- 固定数据块大小:AES将数据分组为128位(16字节)的块进行加密,不论所选的密钥长度如何。
- 高安全性:AES设计来抵抗已知的所有攻击类型,包括时间攻击、能量分析攻击等。
- 灵活性和高效性:AES能够在广泛的平台上高效运行,从高端服务器到小型嵌入式微控制器,包括软件和硬件实现。
加密过程:
AES的加密过程包括多个轮次的变换。对于128位密钥,有10轮变换;192位密钥有12轮;256位密钥则有14轮。每一轮变换包括四个基本步骤:SubBytes(字节替换)、ShiftRows(行移位)、MixColumns(列混淆),以及AddRoundKey(轮密钥加)。
- SubBytes(字节替换):通过一个非线性替换步骤,每个字节被替换为S盒中的另一个字节。
- ShiftRows(行移位):对数据块的每一行进行循环移位。
- MixColumns(列混淆):对每一列应用一个特定的数学函数,混合数据块的每一列。
- AddRoundKey(轮密钥加):每一轮的加密过程中,数据块与一个轮密钥进行异或操作。轮密钥由原始加密密钥经过密钥扩展算法生成。
AES的解密过程是加密过程的逆过程,应用相同的步骤但以逆序执行,并使用相同的密钥。
由于其坚固的安全性和高效性,AES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安全通信标准和协议中,成为当今数字安全领域的基石之一。
初始化向量
初始化向量(IV, Initialization Vector)是在密码学中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,尤其是在块加密算法中。它是一个固定大小的数据块,与密钥一起用于加密的初始步骤。初始化向量的主要作用是为加密过程提供一个随机或伪随机的起点,以保证即使使用相同的密钥,相同的明文块也会产生不同的密文块,从而增强加密的安全性。
IV的关键特性包括:
- 随机性:
- IV需要足够随机,以确保加密过程的不可预测性。理想情况下,每次加密时都应使用新的随机生成的IV。
- 唯一性:
- 为了防止重放攻击,IV应该是唯一的,尤其是在相同的密钥用于多次加密操作时。这就是为什么通常建议每次加密时使用新的IV。
- 不需要保密:
- IV不需要保密,它可以明文传输或存储,因为它本身不是密钥。但是,IV的选择和使用方式必须安全,以防止潜在的攻击。
IV的使用场景:
- 块加密模式:
- 在块加密中,如AES、DES等,IV通常用于CBC(Cipher Block Chaining)模式或CFB(Cipher Feedback)模式等。在这些模式中,每个块的加密依赖于前一个块的密文,而IV用于加密第一个块。
- 流加密:
- 在流加密或基于流的模式(如CTR,Counter mode)中,IV可以用作计数器的一部分,确保每个加密块都有不同的密钥流。
生成和管理IV的最佳实践:
- 安全生成:使用密码学安全的随机数生成器生成IV,以确保其随机性。
- 适当传输:虽然IV不需要保密,但应确保其在通信过程中不被篡改。
- 与密钥分开:IV和密钥应该独立生成,避免使用密钥派生IV或相反的情况。